為什么中國的ERP,最后都成了財務軟件?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知識管理交流
→『 企業管理交流 』
很多公司在用ERP的路上,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。 ERP上線的時候,全公司都說要“數字化轉型”“業務財務一體化”;上線沒多久,業務部門一個個跑了,只剩財務部門在死磕系統。 銷售、采購、生產,照樣用微信、用Excel,系統里的數據空空蕩蕩。 最后,ERP成了財務的“專用工具”,賬是對了,業務一點沒動。 很多人會下意識說,是員工不用、業務不配合、管理層不懂。 其實,這些解釋都太淺了。 我想說句實話: ERP財務獨大的真相,不是人懶,也不是企業不懂,可能是整個中國企業數字化的階段性宿命。 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就不講什么數字化趨勢,不聊高高在上的理論,只談這件事背后的底層邏輯。 為什么ERP最后總是只剩財務在用? ERP在企業里的“財務獨大”,并不是偶然,也不是因為員工不用,而是有結構性原因。 1. 財務模塊,是ERP最早、最核心的落腳點 ERP這個詞,理論上是“企業資源計劃”,目標是打通企業所有業務流程。 但現實是,大部分企業最先用、最離不開的模塊,永遠是財務。因為:
2. 國產ERP,大多是“財務起家” 很多國產ERP廠商,最早就是做財務起步的。 早期ERP基本都是“財務、總賬、成本核算”,后來才慢慢擴展采購、銷售、生產、庫存。 所以不管宣傳多熱鬧,ERP落地的優先順序,永遠是財務先走,業務靠后。 3. 企業心里早有答案:財務必須用,業務能用就好 別看很多老板嘴上說“要全流程打通”“要業務財務一體化”, 但心里其實都很清楚:
這就是最真實的企業邏輯。 4. ERP的財務獨大,是企業環境決定的,不是認知問題 很多人以為這是“企業認知差”“員工不配合”,其實根本不是。 這是中國的企業經營環境、法律規則、歷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: 財務合規,是企業的底線; 業務流程,是效率選項。 只要這個邏輯不變,ERP“財務獨大”的局面,就不會有根本性變化。 ![]() 業務部門不是懶,是用不起 很多人看到業務部門不用ERP,就下結論說: “員工懶”“抵觸信息化”“缺少意識”。 這種說法,太簡單了。真實情況是: 業務部門不是不想用,而是用不起。 1. 業務部門的核心目標,不是合規,而是生存 站在業務部門的角度,他們的核心指標很直接:
這些目標,全部圍繞效率、速度、結果,而不是合規流程。 ERP里的操作,對業務部門而言,大多是“額外工作”:
系統流程填得越細,工作節奏越慢。 2. 業務部門的工作節奏,和ERP天然沖突 業務部門每天都在解決臨時問題、突發事件:
ERP那套流程規范、按部就班的邏輯,很多時候都不適合這種高速運轉和臨時決策的場景。 3. 沒有正向激勵,業務部門自然抗拒 更現實的問題是: 業務部門用ERP,通常沒有正向激勵。 用得再好,獎金、提成不見得多; 流程再規范,工作強度往往還更高; 反而,數據透明后,很多部門會擔心被追責、被審計、被盯緊。 所以,業務部門不用ERP,不是因為懶,而是成本高、收益低、風險大。 他們的選擇,其實是理性行為。 4. 這不是個別企業問題,是普遍現象 別覺得這是個別企業的問題,這是普遍現象。 尤其是:
這些企業里,業務部門拒用ERP,不是管理不到位,是因為: 用ERP,對他們的當前目標,根本不劃算。 企業環境和行業屬性,決定了ERP的使用邊界 當然,有人可能會說:“我們公司ERP用得挺好的啊,業務也在用,不止財務?!?/span> 確實,有這樣用得好的企業,但情況往往不一樣。 這不是管理能力的差距,也不是員工態度的問題。 最核心的因素,是企業所處的階段、行業特性、商業環境不同。 1. 有些企業,天然適合用ERP全流程 你會發現,能夠把ERP用得順的企業,大多有幾個共性:
比如:
這些企業,本身的管理模式就需要流程規范、內控合規、全面追溯。 ERP對他們而言,不是負擔,反而是剛好匹配的管理工具。 2. 但大多數企業,ERP有點重 相反,大部分中小企業、成長型企業,面臨的環境完全不同:
這些企業關注的,不是流程是不是嚴絲合縫、賬是不是全鏈條可追溯, 而是:“能不能接下訂單?能不能按時交付?現金流能不能撐?。俊?/span> 3. 這不是企業不懂數字化,而是階段性選擇 很多企業老板,并非不懂系統化,也不是排斥數字化。但他們更清楚,現在這個階段,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,是:
在這些優先級面前,把資源、人力、時間放在ERP流程建設上,很可能得不償失。 這不是管理落后,也不是認知問題,而是階段性的經營策略。 ![]() ERP到底該怎么用?企業該怎么看? 大家真正關心的,還是一句話:現在到底該怎么做?未來還該怎么看ERP? 不需要上什么“數字化戰略”,更不必盲目全流程上線。 企業最務實的做法就三件事: 1. 先說現在怎么做,三個動作,不必復雜 第一,先把“賬、貨、錢”三類單據錄進去。 銷售訂單、采購訂單、庫存出入庫單,先統一進系統。 不管流程跑不跑、審批走不走,單據先錄,不留死角。 目的很簡單:先讓賬、貨、錢對得上,企業底盤不出錯。 ![]() 第二,固定每月對賬 不需要高頻,固定每月一次就夠。 會議只看三件事:
系統對不對,不是財務一個部門的事,是企業全局的事。 ![]() 第三,幫業務部門解決一個最頭疼的問題 別追求流程優化,先問業務部門一句話: “你們平時最麻煩、最耗時間的動作是什么?” 挑出那個動作,用ERP或低代碼工具,專門解決掉它。 比如:
不求大、不求全,只把這個動作徹底系統化,必須用系統,不留線下空間。 讓業務部門真正在系統里省事一次,他們自然會留下來。 ![]() 2. 再說長期怎么看ERP,本質上也不復雜 ERP這種東西,從來不是“用不用”的問題。 它的本質,是一項企業的底層能力建設,就像財務、法務、供應鏈一樣, 不是競爭力,不是轉型工具,只是企業“活下去”的基本盤。 什么時候需要穩賬、穩庫存、穩現金流,什么時候自然就用上ERP。 什么時候企業更需要拼市場、拼訂單、拼現金流,那就把ERP放一放,沒什么大不了。 最怕的,就是兩種極端心態:
真正成熟的心態,只有一句話: ERP,不是企業的戰略工具,也不是轉型捷徑。 它只是企業賬、貨、錢的底盤,什么時候用得上,什么時候就該用。 寫在最后 說到底,ERP從來就不是工具用得好不好,而是企業管理能力的一面鏡子。 企業的節奏不同、階段不同,ERP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效果。 不必焦慮,也不用強推。 穩住核心的賬、貨、錢,解決最關鍵的業務動作,系統自然會慢慢活起來。 歸根到底,ERP不是用來加速企業,而是用來穩住企業底盤的。 它背后考驗的,從來都不是技術,而是企業的管理和決策能力。 ——The End—— 閱讀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1hOkfdIEvJAho373AmORSg 該文章在 2025/7/7 9:33:20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